关于トカラ列島近海(吐噶喇列岛近海)地震的解析(转自NHK)

yasjun 发布于 18 天前 55 次阅读


(转自NHK,翻译为简中)

本文章含有较多bilibili视频嵌入,请注意流量消耗。

吐噶喇列岛近海自本月21日起接连发生地震,截至25日傍晚,观测到震度1以上的地震已达432次,超过了过去几年地震活跃时期的节奏。日本气象厅呼吁大家持续警惕可能伴随强烈摇晃的地震。

根据日本气象厅的资料,鹿儿岛县吐噶喇列岛近海的小宝岛附近自本月21日上午起地震活动开始活跃,在周边的十岛村持续发生有感地震。

截至25日下午4点,已观测到432次震度1以上的地震,具体情况如下:

  • 震度4:6次
  • 震度3:21次
  • 震度2:114次
  • 震度1:291次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22日下午5点多发生的规模5.1的地震,在十岛村的恶石岛观测到了震度4的强烈摇晃,另外包括奄美大岛在内的多个周边岛屿也观测到了震度2~1的摇晃。不过并没有发生海啸

从每日震度1以上的地震次数来看:

  • 21日:28次
  • 22日:119次
  • 23日:最多,共175次
  • 24日:59次
  • 25日:截至下午4点,51次

吐噶喇列岛的小宝岛附近过去也曾发生过成群的地震活动,2023年9月曾在15天内发生346次震度1以上的地震;2021年12月则在26天内发生308次。而这次,仅仅4天就超过了400次,已经超过过去两次地震活跃期的纪录

日本气象厅提醒:“过去也曾有地震活动持续数十天的案例,因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仍需警惕可能伴随强烈摇晃的地震。”

震度1以上的地震次数超过过去案例

本次地震活跃的是吐噶喇列岛近海的小宝岛附近,这一带过去也曾经历过活跃的地震期。

其中,前年的2023年9月,从8日开始活跃,到22日为止的15天内,共发生346次震度1以上的地震。其中,仅9月9日当天就有195次地震,占据总数的一半以上。

当时最大规模地震是9月11日规模5.3地震,在恶石岛观测到震度4

再往前两年,也就是2021年12月,从12月4日到29日的26天内,也发生了308次震度1以上的地震。

当时最大规模是12月9日上午11点多规模6.1地震,在恶石岛观测到震度5强的强烈摇晃。

这次的震源区域几乎和过去一样,但仅短短4天就超过了之前的总次数,而震度4的地震也在22日至24日之间出现了6次

成群地震活动与特殊海底地形的关系分析

关于吐噶喇列岛近海活跃的地震活动,熟悉该地区海底地形与地质的熊本大学研究生院的横濑久芳副教授分析认为,是由于特殊的海底地形造成的影响,从而导致这一带频繁出现成群的地震活动。

在此基础上,他还指出:“根据以往的活动记录,今后也可能发生更大规模的地震,因此需要提高警惕。”

位于鹿儿岛县的恶石岛、小宝岛等吐噶喇列岛,是沿着菲律宾海板块向陆侧的欧亚板块俯冲的琉球海沟分布的岛群。

横濑副教授指出,对地震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周边的海底地形。

在吐噶喇列岛周边的海底,已经确认存在多个“海山”以及更大规模的海底高地,称为“海台”的地貌。

在琉球海沟,海侧的板块以每年大约6厘米的速度俯冲,而在这一过程中,“海山”或“海台”不断向陆侧板块施加压力,从而积蓄了应力。

横濑副教授指出:“当这些积蓄的应力超过极限时,陆侧板块会以横向断裂的方式释放能量,从而引发地震。在吐噶喇列岛,由于海底凹凸不平的部分持续不断地与陆侧碰撞,所以经常会出现成群的地震活动。”

「第一个高峰之后要特别注意」

在同一地区,前年的9月、以及四年前的4月和12月,也都确认过成群的地震活动。

横濑副教授分析了2000年代以来观测网逐渐完善后的地震活动,认为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持续大约5天左右,在这段期间内地震活动非常活跃,地震次数也明显增加。

接着,地震活动会暂时趋于平静。

第二个阶段,持续约两周左右,虽然每天的地震次数大幅减少,但发生较大规模地震的倾向会增强。

在这之中,四年前的12月,地震活动开始第6天的12月9日,发生了规模6.1的地震,在恶石岛观测到了震度5强的强烈摇晃。

而在前年的9月,地震活动开始第4天,也发生了规模5.3的地震,同样在恶石岛观测到震度4的摇晃。

横濑副教授表示:“现在的状况可以认为是第一阶段的高峰。虽然过去的活动模式并不一定会再次重现,但也有可能发生最大规模为6左右的地震,因此希望大家务必要提高警觉。”

“不会影响南海海槽(南海トラフ)”

另一方面,关于对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的影响,副教授表示:“虽然南海海槽也是海侧板块向陆侧板块俯冲,但目前吐噶喇列岛发生的这种规模的地震,基本上不可能诱发巨大地震。而且,与琉球海沟不同,南海海槽的海底地形没有海山或海台那样会撞击陆侧板块的凸起部分。”

此作者没有提供个人介绍。
最后更新于 2025-06-26